新闻动态
朱敏:朱德女儿,在纳粹集中营受磨难,因毛岸英与父联系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4:37    点击次数:111

1945年初,延安革命根据地热闹非凡,毛主席的脸上更是洋溢出许久未见的笑脸。原来,当天是长子毛岸英从苏联归国后的日子,自1927年一别,父子俩将近18年时间未曾谋面,因此难抑思念之情。

毛主席与毛岸英

在之后的几天时间里,毛主席与毛岸英秉烛夜谈,畅聊彼此分离期间发生的大小事。说到伤心处,两人抑制不住地落泪。不过,他们除了拉家常外,还处理了一件别人家的愁事。

原来,毛岸英在苏联期间曾了解到一名叫做赤英的女孩的相关情况,得知其家人应为中国共产党人,所以借着回国的机会,向毛主席提起。但他想不到,主席听到名字后反应激烈,问是否还活着之类的问题。

毛主席

“我离开苏联前,委托专人对她进行照顾,应该吃住无忧。她是谁?您为什么会如此关心啊?”

毛岸英禁不住疑惑赤英的身份,但毛主席却给出更让人惊愕的回答:“她是朱德的亲生女儿,原名叫朱敏!”

赤英(朱敏)为何会离开父亲朱德,前往苏联?她在此期间经历了什么样的变故会失去联系?最后结果又是什么呢?

朱德

一切变故要从朱德留学苏联说起!

接踵而至的变故,导致分离

1925年,随着大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各地,不少青年志士纷纷留学国外,而苏联作为共产主义的孕育之地,自然也成为我党人士趋之若鹜的地方。

很快,党组织内制定出留学人员名单,其中就有朱德的大名。为了革命更好的发展,将近40岁的他拼着一腔热血,融入到苏联思想与军事学习的集体中。

不过,谁也没想到,朱德也因此展开一段不为人知的爱恋。

朱德

那时,与朱德同班级的留学生中有一名叫贺治华的女同志,对方年轻貌美,性格开朗活泼。而且两人在国内是故交,很快就熟识起来,渐渐确立对彼此的感情,走到一起。

婚后不久,朱德与贺治华诞下一女,取名“朱敏”。朱德还兴冲冲地取了小名“四旬”,但贺治华却嫌弃小名土气,执意改为“菲菲”。

那时的朱德沉浸在中年得女的喜悦中,丝毫不在意这个小插曲,但他想不到,这竟然成了他与贺治华分道扬镳的铺垫。

朱德

在之后的相处中,贺治华被眼花缭乱的国外生活蒙蔽心智,经常抱怨朱德性格老实,不懂浪漫。但是,夫妻间哪有不争吵,每次朱德都会好声好气地劝说:“等以后革命胜利,肯定能过上好日子!”

1926年5月,国内形势日渐严峻,朱德接受命令,回国抗战,而贺治华则继续留在苏联。两人的这次分离,彻底断送了这段婚姻。

前排右三朱德

没过多久,贺治华背叛朱德,与另一名叫霍家新的革命青年结婚,而且为了防止女儿妨碍自己的幸福,竟然将不满周岁的女儿托人送到国内的母亲身边,自己则过上潇洒的生活。

值得一提的是,贺治华迷恋上纸醉金迷的资产阶级生活,妄图以出卖我党情报的方式,从国民党手中换取报酬。不过,她在最后自食恶果,被国民党反派击毙。

图源网络

这也是朱敏在晚年时痛诉“我这一生都无法原谅母亲的背叛”的原因。这也在情理之中,因为她悲惨的前半生,很大一部分都是因为母亲贺治华。

当时,朱敏被送回国内后,养在外婆身边。由于她与父亲朱德分离得时间太早,所以并无明显印象,不过,立下赫赫战功的朱德称得上声名远扬。

这天,朱敏与外婆走在街上,路边的告示栏中张贴着一张画像。外婆小声地说:“敏儿,那张画像上的人是你的父亲朱德,你可要牢牢记住啊!”她望去,眼神中充满对父爱的渴望。

朱德

可是,朱敏未等到与父亲的重聚,却先一步迎来“杀身之祸”。

原来,蒋介发动一系列“反革命”政变后,四处抓捕革命人士,对朱、毛更是下达“通缉令”,还扬言:“抓住这两人的家人,逼供不成,可直接处置。”

1929年,朱德的新婚妻子伍若兰被国民党反动派抓捕并杀害,1930年,毛主席的结发爱妻杨开慧也在长沙识字岭英勇就义。

朱敏

国民党反动派的心狠手辣,令人胆寒。朱敏作为朱德的女儿,自然也在抓捕名单中,她只能跟随外婆等家人四处躲藏,却依旧难逃敌人的魔爪。

这天,国民党特务接到线报,一脚踹开朱敏姨妈家的大门,将其抓走。好在姨妈矢口否认朱敏是朱德的女儿,这才保住两人的性命。

朱敏与朱德

从此以后,朱敏清楚地意识到,父亲朱德是在用生命参加革命。她心中没有任何恐惧,反而是浓浓的自豪,还说:“无论发生什么情况,我都不能让我的存在威胁到父亲的革命事业。”

这句承诺,让朱敏几乎用生命去相守。

左二朱敏

1940年,在党组织的安排下,朱敏抵达延安,与父亲朱德见面。时隔14年的重逢,让父女俩相拥而泣,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相伴时光。

可是,暴风雨前的平静,总是来去匆匆。随着百团大战的结束,日军开始了更加疯狂的“围剿扫荡”作战计划,朱德身负重任,不得不奔赴前线,也自然无暇顾及女儿朱敏。

“四旬,爸爸要抗日,这是必须完成的重大任务,你留在延安不安全,我送你去苏联学习可好。”

左一朱敏与朱德

其实,当时朱德的妻子康克清视朱敏为亲生女儿般疼爱照顾,但身为革命者,她也无法保证时时刻刻地陪伴朱敏。再加上组织内有不少同志的儿女或遗孤都送去苏联,远比纷乱的国内安全。

因此,朱德深思熟虑后,还是决定将朱敏送去苏联。值得一提的是,他为了保证女儿的安全,在登记册上写下“赤英”,这也是朱敏后来得以保命的关键。

朱敏与朱德

1941年初,飞往延安的飞机缓缓上升,朱敏看着父亲的身影浓缩成一个黑点,难以抑制心中的离别愁绪,小声地抽泣。但是,她明白,这是父亲为自己考虑后做出的最安全的决定。

可是,令朱德与朱敏都预料不到的是,本以为安然无恙的留学之旅,却处处充满荆棘,甚至稍有不慎,就会危及生命。

历经磨难,依旧心怀希望

由于国内共产党人寄养子女的人数越来越大,苏联在1933年成立“伊万诺沃斯塔索娃国际儿童院”,拥有一系列的基础设施,完全可以让儿童度过舒适的生活。

右二朱敏

可是,朱敏自抵达苏联后,身体状况非常恶劣,甚至发生严重的水土不良反应,一度陷入昏迷不醒的状态。负责人无奈之下,准备将其转移到南方白俄罗斯的少年夏令营进行养病康复。

然而,还没等朱敏安全到达目的地,苏联就爆发了严重的护国战争。

图源网络

1941年,德军如入无人之境,在莫斯科烧杀抢掠,而且不顾国际法规定,肆意抓捕儿童院中各国共产党员的儿女们,朱敏也在其中。

当看到凶神恶煞的德军后,孩子们嚎啕大哭,但换来的却是对方的一顿毒。而对于朱敏而言,刚脱离中国的战乱,又陷入更加绝望的境地,她止不住地颤抖,但必须保持头脑清楚。

图源网络

很快,德军军官挨个调查每个孩子的身份,一旦得知有利的消息,这个孩子免不了遭遇毒手。朱敏清楚真实身份的影响,只好编造了假身份:“我叫赤英,来自中国,父亲是一名老中医,送我过来留学。”

德军放松了警惕,却没有打算放过这群无辜的孩子。1943年的春天,朱敏及其他孩子被塞入闷罐火车,被作为战俘,押入德国集中营,遭受非人的待遇。

图源网络

那时,她身上的所有物品,包括父亲临走前赠予的派克金笔也被德军掳去。每天的饭食只有一片发霉的面包,而且在集中营中,战俘要做苦力活儿,一旦偷懒被发现,免不了皮开肉绽的惩罚。

图源网络

年幼的朱敏,亲眼目睹了许多俘虏被杀害的过程,再加上营养不良,身体干瘦虚弱,各种并发症也都随之而来。但是,好在她一直惦记着在国内等待她归来的父亲朱德,硬撑着没有倒下。

1945年,苏联红军赶走了践踏他国领土的德军,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。而朱敏等身处集中营的战俘们也被释放,但她在异国他乡无依无靠,只能过上流浪的生活。

左一朱敏

朱敏回忆起那段时间,说:“刚入虎口,又入狼窝。我朝着苏联的方向一直跑,遇到人就躲起来,任谁盘问我的身份,我只说父亲是老中医。”

虽然朱敏有心靠着自己的力量寻找组织,但身体的健康状况却不允许。她最终倒在路上,被一名苏联红军送到苏联收容所,好久才苏醒过来。

看着眼前陌生的环境,朱敏的心中充满戒备。大多时候,别人向她搭话都紧闭不肯回话。

图源网络

直到这天,一位东方面孔的政委出现在收容所,似乎在寻找什么,看到朱敏后,心中闪过一丝亮光……

艰难与父亲团聚,再创新的贡献

原来,在国内的朱德曾不止一次地给朱敏寄信,却得不到任何回信。当听说苏联爆发战争后儿童院被毁,他的心中更加急躁,担心女儿的生命安全。

那时,康克清劝说朱德写信拜托斯大林寻找,但他却不愿:“现在中苏两国都处在战火中,因为私事麻烦对方,总归影响不好。”

朱敏与朱德

作为革命领导人,朱德尽到了本分,可是,作为父亲,他的心中充满愧疚。因此,在得知苏联战火平息的第一时间,立即与斯大林联系,请求寻找女儿朱敏。

不过,要想在茫茫人海中,寻一个没有任何踪迹的人,堪比登天。更何况朱敏一直以“赤英”自称,隐瞒真实身份。而那名中国政委的到来,打破了困境。

在对方的引导下,朱敏渐渐敞开心怀,却也只说自己的父亲是共产党人,不肯透露更多。对方只能让她试着给共产国际写信,报告情况后寻找其家人。

左二朱敏与朱德

然而,当时的共产国际组织已经停止工作,而朱敏的那封信,兜兜转转竟然送到毛岸英的手中。因为惦记着这件事,所以在回国后的第一时间,才会告诉毛主席。

“朱德的女儿,竟然能活着走出德军集中营,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。”

毛主席与朱德

主席感慨万分,又马不停蹄地将朱敏的下落告诉朱德。1946年,在我党的努力下,朱德父女俩终于通信,看着父亲的字迹,朱敏失声痛哭,既有劫后余生的庆幸,也有与家人重聚的喜悦。

不过,朱敏没有大幅篇章地诉说自己在集中营中遭受的苦难,只向父亲报喜不报忧:“我打算在苏联继续学习,更好地建设祖国。”

朱敏

而朱德清楚女儿的心思,欣然同意。不过,从朱敏寄回国的照片上,他看到那条赫然出现在女儿脖颈处的刀口,心中清楚女儿的惨烈遭遇。

父女二人默契地不愿旧事重提,但是,他们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厚。

1950年,朱敏回国后投入教育事业,先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,而后支援贫苦山村——山西武乡县。

右一朱敏与朱德

一开始,组织上不同意朱敏前去,并作出解释:“武乡县地处太行山脉,道路崎岖不平,你右眼早年遭受挫伤,近乎失明,容易发生意外。”

“我是朱德的女儿,更应该有不怕困难的精神,我必须去!”

朱敏心意已决,组织只好为人。果不其然,她在一次走夜路时脚下踩空,跌落山崖。

右一朱敏与朱德

朱德得知消息后,第一次动用职权,拜托当地政府寻找女儿,最终找到浑身是血、昏迷不醒的朱敏。好在抢救及时,她并无大碍,但右眼永久性失明,成了一桩遗憾。

1986年,朱敏创办第一所中国军地两用人才大学。1995年,她因为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的英勇表现,被授予勋章。

2009年,朱敏在北京病逝,葬入八宝山革命公墓。

后记

朱敏

朱敏一生颠沛流离,遭受过敌军非人的折磨,身体也经历常人无法忍受的病痛。但是,她从未放弃过生命的希望,每次跌落绝境后都能迸发出顽强的坚强意志,锻造出如传奇般的人生。

朱敏无愧是朱德女儿,其做出的奉献与付出,应被世人铭记与学习。